CXYVIP官网源码交易平台_网站源码_商城源码_小程序源码平台-丞旭猿论坛
CXYVIP官网源码交易平台_网站源码_商城源码_小程序源码平台-丞旭猿论坛
CXYVIP官网源码交易平台_网站源码_商城源码_小程序源码平台-丞旭猿论坛

信分享 | 不错过一场好的危机

固定收益类产品不稳定了11月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多次“闪崩”约1/4的理财产品跌破净值看一眼债券类产品在近1个月/3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大幅下跌不说,甚至为负这让投资者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低风险、小波动”信仰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全理财市场规模大幅下降1.2万亿恐慌的客户带动了赎回潮,全市场理财产品存量规模由10月末的31.8万亿元,降至12月25日的30.6万亿元市场在踩踏面前,简直不堪一击一、为何稳健型债券产品依然会下跌?首先,债券型理财产品挣的不光是票息,还有估值。

个人投资者较少直接买债券,而是通过买理财、买基金来参与债券投资,该产品净值涨跌决定了投资者的收益债券在没有到期之前,每天都有机会被交易,被交易就有市价,这个市价也会涨涨跌跌,只是不像股票幅度那么大,这些底层债券的市值波动也反映在产品净值上。

所以,投资者挣的收益不是单纯的票息,还有因为债券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或者亏损(譬如这次)然后,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债券交易策略不同挣票息VS 挣估值对于一个开放周期为1年的产品,可以买一个剩余期限为1年的债券,持有到期,获得该债券持有到期的YTM(持有期收益率);也可以买一个剩余期限为2-3年的债券,但是在1年后卖掉。

前者是挣票息的钱,这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逻辑后者不仅挣票息还挣资本利得,因为一般情况下,3年期的债券票面收益率是高于1年期的债券票面收益率的,3年期的债券在1年后卖掉,通常比直接买1年期债券持有1年的收益更高。

当利率越来越低时,大部分机构会选择“加杠杆”或者“长久期”策略加杠杆以低利率借钱,然后去买更多的债券,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挣到更多的收益不同类型机构的杠杆率不一样,一般情况券商系的债券产品杠杆会高于银行理财。

长久期产品底层债券期限比产品本身更长譬如1年的债券到期收益率不高,那就买3年期债券,1年后卖掉这样,既拿到了3年期的票息,还挣了资本利得尤其是在利率下行的行情中,同样是3年期债券,1年前发A债票面利率是4%,现在发B债只有3.6%,肯定是A债更值钱,在市场上卖得的价格也越高。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底层债券的久期一般是2年左右,也就是底层大多数是交易2年期左右的债券其中,信用债配置比例较高,全市场信用债全年交易平均久期在2.96年(数据来源:普益标准)当利率开始上升时,一般不再加杠杆,而采用“短久期”和“持有到期”策略,因为新发的债券比“旧”的债券收益率更高,更值钱,所以一开始便不会买太长期限的债券。

最后,利率趋势的突然转向2021年初开始到2022年三季度,市场的利率是下行趋势如图所示,1年期AA+中债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绿色),从3.8%回落到3.2%,在2021年底大约是2.8%左右,一直到2022年10月之前都是持续下跌的。

客户应该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经济状况不佳,利率在持续下行”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持有到期策略”或者“久期匹配策略”,客户1年期拿到的收益率还不到3%,这样的产品卖得出去吗?当然毫无竞争力所以机构通常会采取长久期、加杠杆的策略过去一两年,大部分机构都是这样的策略。

而11月份以来的利率是什么行情呢?快速上涨,速度之快超出想象11月14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较前一交易日上行10bp至2.84%,作为无风险的基准利率且上涨这么多,短债利率上行幅度更大当短债利率上涨30bp的时候,对于久期为2年的产品,价格会跌60bp,不要小看这百分之零点六,假如对于债券一个月跌这么多,那么年化相当于是跌了7.2%,固收类产品一年辛辛苦苦累积的收益也就4-5%,意味着前面都白干且还有亏。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很多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居然在最近3个月为负利率为何突然上涨?关于这部分分析已经有很多了,而经历这一切的我们一定是对这段时间密集的政策感同身受:利好房地产市场的三支箭,疫情防控政策的彻底转向,央行没有在预期内释放流动性等,在此不再赘述。

简言之,预期未来经济向好,需要更多钱,发债人需要用更高的利率才能融到钱,利率就涨了与之对应的,之前在低利率时期买的债券便没那么值钱,于是价格下跌加杠杆的、久期长的跌的更多不过,真正的风险,往往在于“不可预见”和“超出预期”

,利率上涨的幅度远超预期,且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因此引发的危机,才是真正让人措手不及二、投资者困境此次下跌中,不得不提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和蝴蝶效应从期限看喜好短期投资者最爱的期限是3个月/ 6个月产品,其次为1年,长期限相对较少。

经常听到投资者表达“现在经济不好,还是买短点的吧”从行为上看追涨杀跌投资者多数会参考过去或者是近3个月/半年的年化收益率,认为“过去代表未来”,然后基于“固收产品就是固定收益”认识,而选择历史收益高一些的固收产品。

然而,盈亏同源,曾经收益高的产品,一方面除了本身的运作能力外,还有一方面就是在低利率的时期选择了高杠杆、高久期,是挣得多,但是利率一旦上涨,跌的也多2022年是真正意义上资管新规的元年,投资者并没有做好理财产品是会波动的心理准备。

当固收产品竟然为负时,第一反应就是赎回,这是一个群体性行为,也是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于是,机构面临赎回潮时,只能无差别的卖出债券,使得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即便涨了一点,也立刻面临更大的抛压如蝴蝶煽动翅膀,引发了抛售的海啸。

加上12月又是理财资金大量到期或者开放,负反馈的现象持续发酵三、解决投资者困境第一: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认知配长期还是短期,应该是根据自身和家庭的需求,如果短期要用,那就老老实实配现金管理类,也不用贪恋三个月稍高一些的收益;如果资金长期不用,那就配置三年以上的产品。

大多数人是不知道该买什么,便循环做了好多期的3个月产品,这不如一开始便选择相对长期限第二:做好资产配置,风物长宜放眼量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债券市场的突然暴跌,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次机会投资者应该做的是:。

01正视现在的亏损此次的下跌,跌的是估值,这比起因为底层债券违约导致的下跌还是要好很多目前机构普遍都在降低久期,1年以内的产品,底层久期约在1.5左右这意味着,在市场环境不发生大的转变的情况下,再持有久期这么长时间,是能获得债券本身的静态收益率的,就是需要耐心等待。

同时,也应该放弃净值可以快速修复的幻想,由于此次跌幅较大、较急,跌出的大坑,在短期3-6个月内,是很难回业绩基准之上的除非市场有一个大比例、大幅度的反转02新的债券投资机会利率上涨,对于“旧”的债券是坏消息,因为估值跌,但是对于“新”的债券是好消息,因为票面利率涨,投资者挣票息就好。

对于新发的产品,目前机构采取的策略较之前变为:持有到期策略、或者摊余成本法简单的说就是,N年期的产品,底层资产尤其是债券部分,是配置剩余期限相同的N年期债券,也就是,只要债券不违约,到期就能拿到票息,中间的波动不用管。

目前,正是采取这种策略的好时机:确定性高,波动小存量2年期左右持仓债券当前时点静态收益率大部分在4%以上四、银行理财新课题如何在银行理财自身的规模及利益诉求、波动的产品、求稳的理财客户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是后新规时代银行理财的面临的新课题。

不断扩张的规模如果没有年末的这一波大跌,其实今年是债券的牛市因为股票市场、地产市场的赚钱效应不佳,大量的资金涌向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的债券型产品,尤其是银行理财近几年扩容明显,当前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为30.6万亿,较2020年增了5万亿。

规模越大,对底层资产的需求也越大,去年地产暴雷后,高收益债是不会配了,现在理财产品约50%配置的是信用债,而信用债今年的净融资量是减少的这也是机构常说的“资产荒”,所以大部分机构的策略都是:加杠杆、拉久期。

债券交易是个细致活和辛苦活,是“毫厘之间”的竞争,不像股票多头策略一样大开大合客户会因为0.1%的区别,将资金进行转移固收产品的运作机构,也就是在这0.1%甚至0.05%之间进行排名因为追求固定收益的资金量大,所以每个bp的变动之间,带来的是巨大的绝对金额的变化。

单个产品规模对于收益来说,有一个最合适的解规模过小,买不到好的券,创造不了好的收益;当规模大了,如遇到这种极端情况,即便机构采取一些交易措施来挽回损失,或装入优质资产,但因资产有限,对于大规模的产品来说,也是杯水车薪,效果有限。

波动的产品在这场下跌中,不仅是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债券型资管计划也同样下跌,只是因为银行理财长期以来在投资者心中仍有“不会亏损”或者低波动的信仰,而显得相对难以接受然而,不破不立,今年是真正的资管新规元年。

既然信仰被打破,不如成就新的局面,随着净值化的转型,新的竞争格局也会显现,更考验机构的投资能力,而不再去PK业绩基准定的高低求稳的理财客户今年地产信托的爆雷、股票市场的下跌、债券市场的突然暴跌的三连击,使得投资者对“稳”的需求变成了:定期、保险、预期收益型理财。

保险的保证利率在下降,预期收益型理财也将随时退出市场,难道投资者的选项只有定期了吗?显然不是,投资者做好以下几点,也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做好资产配置在不同银行买理财,不叫分散风险,而是需要跨资产大类。

以今年市场为例,美元定期、大宗商品等在全年依旧取得不错的收益银行系提供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拥有最大客户体量的金融机构,在选择准入产品端,依然很有甲方优势,可作为客户重要的产品供应来源不跟风不从众现在的金融生态,就是会放大市场的波动。

每当趋势拐点时,策略集中区域都会踩踏以理财产品为例,如果后续出现较多的“久期匹配”策略或者“摊余成本法”产品,那么该比较的不是业绩基准报价,而是要关注该机构会不会做信用下沉来获得高收益,要警惕的就是信用风险了。

此次危机无疑对任何一方都是考验,但是也是机会投资者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标的;机构或重塑自己的策略和竞争格局;投资顾问专业性的价值也会凸显往前多看一步,投资早布局一步,一定是能比别人做的更好本文仅代表发布时的设想、分析及见解,并不代表。

中信银行全部立场,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等的最终操作建议,只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应被视为专业投资意见或任何产品的要约或邀请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产品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也不代表对业绩的承诺。

本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均来自于公开网站数据显示本文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为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如有问题可咨询您的理财经理或拨打我行客服电话95558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